《河南日报》: 跨越万里育“科技良种”

《河南日报》,10月29日:第06版,综合新闻


河南牵手荷兰
跨越万里育“科技良种”


□本报记者 曾鸣
    

    “你好,安斯特教授!……”“你好,张院士!……”
    10月23日,省农科院会议室里,中国专家与大屏幕上金发碧眼的外国学者侃侃而谈,中文与英文你来我往,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笑声,一位是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植物科学院院长安斯特·范·德恩特,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河南与荷兰,虽远隔万里,却因为一颗小小的“种子”而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首批启动项目的线上签约仪式现场。
    “此次签约是落实去年双方在‘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的细化实施方案。双方将在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表型精准鉴定、人工智能育种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张新友介绍。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18年9月6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由河南省农科院牵头组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诸多世界著名科研机构的发展历程表明,国际合作对建设世界一流研发机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瓦格宁根大学在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瓦格宁根大学在农作物育种理论、技术与方法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对于提升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将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郑峥说。
    当前,国际间高精尖、创新型技术合作正在持续激活农业的潜在爆发力。据了解,未来,双方将联合建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欧洲联合研究中心,合作攻关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双方还将合作接洽相关国际学术组织,在河南联合举办全球性生物育种高端论坛、学术会议、农业科技培训、农业政策培训等。
    “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希望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建立长期联合培养生物育种高端人才的模式,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我国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省科技厅总工程师何守法说。
    10月27日,在谈及此次合作时,张新友表示:“双方正式启动首批合作科研项目,标志着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未来,通过实施更大力度的开放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整合国内外优势科研团队,凝聚一流创新人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将朝着成为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我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目标不断迈进。”
    相隔万里,情谊不断。视频会议最后,屏幕一端的安斯特·范·德恩特院长笑着表示,双方育出的既是科技合作的“种子”,也是增进友谊的“种子”,由衷祝愿今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浇灌下,这颗“种子”能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